原標題:【展示】主導,社會參與:區域特殊教育支持保障體系研究——以“公益服務導向”醫教結合模式為例(2016長寧醫教結合一等) 圍繞《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關于“特殊教育服務保障機制”、“特殊教育工作格局”等目標要求,上海市長寧區“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特殊教育指導中心作用,創建了“公益服務導向”醫教結合模式,建設了制度保障體系、專業支持體系、師資保障體系、資源保障體系和社會支持體系。通過研究發現,建設區域特殊教育支持保障需要主導,建設平臺,形成以指導中心為核心的大格局;需要社會參與,整合資源,構建以專業合作為特征的新體系;需要開發項目,公益服務,找到以生涯發展為導向的操作點。 黨和重視特殊教育發展,《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明確提出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推進特殊教育發展,要求建立財政為主、社會支持、全面覆蓋、通暢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務保障機制,基本形成主導、部門協同、各方參與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 長寧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關注特殊教育發展熱點,與特教學校、特教康復指導中心職能相互聯系、互相補充,共同構建區域與特教相結合、研究培訓與服務支持相結合、主導與非機構參與相結合、跨機構合作的全方位、立體式、延展性極強的特殊教育公益服務體系。 本研究基于特殊教育多學科綜合發展趨勢,通過調查上海某區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公益服務的需求,進行公益服務四向度的醫教結合模式的項目及運行研究,形成主導、社會參與的支持保障體系,最后通過案例總結得出特殊教育“公益服務導向”醫教結合模式的績效。 本研究采用文獻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首先通過大量國內外和區域特殊教育公益服務導向的文獻進行分析,得出特殊教育“公益服務導向”醫教結合模式的關鍵觀念和意讀,然后進行這一模式的支持保障機制建設的探索,最后對主導、社會參與的特殊教育“公益服務導向”醫教結合模式進行績效研究。 公益服務導向模式的醫教結合意義價值具體包括五點:第一,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落實“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核心。第二,需要的資金比較少。第三,醫生的積極性比較高。第四,鏈接國際治療師可以彌補國內相關領域專業康復力量的短板。第五,惠及人數更多。 長寧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基于公益導向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構建資源平臺,建立四向度的公益服務機制,開發了四向度的支持服務項目和四向度的課程資源菜單,進行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公益服務導向模式及其支持保障機制建設的具體項目運行。 長寧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為確保醫教結合公益服務導向模式順利運行,完善醫教結合“公益服務導向”模式的組織架構和支持保障體系。其組織架構如下圖所示: 長寧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公益導向模式的服務目標明確,服務內容詳實,提高整體區域教育的質量。通過對教師、家長、校長的服務合力,提升各學段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教育康復治療,擴展特殊教育教師的跨學科視野和提高康復實踐技能,提升了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家長的積極性和家庭康復技能,創建了系統的公益服務導向的醫教結合服務模式。 歷經四年多的實踐探索,長寧特殊教育醫教的結合點從原來以圍繞學生服務為主,拓展到學生、教師、醫生、校園長四個向度,創建了“公益服務導向”的醫教結合服務模式,建設了相關的支持保障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創建和用活區域醫教資源平臺,依托醫教結合服務項目的開發與實施,為全國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區域案例,客觀上也提升了區域整體特殊教育質量,區域探索并形成了“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凈空法師近況學段銜接、普職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建立財政為主、社會支持、全面覆蓋、通暢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務保障機制,基本形成主導、部門協同、各方參與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 [1]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醫教結合,為生命添彩——上海特殊教育研究報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1:1。 [2] 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職能的轉變[J].中國特殊教育,2011.12:3-8。 [3] 張婷.醫教結合是當前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經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1:86。 [5] 沈曉明,明.教育生物學:一座溝通生物醫學與教育的橋梁[J].上海交通大學報(醫學版),2008.10:2。 [6] 謝敬仁.以人為本,科學推進“醫教結合”實驗和探索[J].現代特殊教育, 2011.2:5-8。 [7] 韋正強,王磊,鄧蘭.積極探索“醫教結合”的辦學模式[J].現代特殊教育, 2011:2:12-15。 [8] 夏經煒等.醫教結合篩查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研究初探[J].中國婦幼保健, 2011.3(29):122-123。 [11]馬珍珍,陳東珍,蔡蓓瑛,孫愛青.上海市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工作情況的現狀調研[J].中國特殊教育,2012.4:32-35。 [12]周念麗,方俊明.醫教結合背景下早期融合教育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7:67。 [13]鄧猛,盧茜.醫教結合:特殊教育中似熱實冷話題之冷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12.1:3-6。 [14]夏峰,譚和平. 中國特殊教育新進展(2011年)[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5]夏峰,譚和平.中國特殊教育新進展(2012年)[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17]鋒.醫教結合:特殊教育的可行途徑——實施背景、內涵與積極作用的探析[J]. 中國特殊教育.2013.11:32-35。 [18]顧定倩、劉穎. 對實施“醫教結合”實驗的若干思考[J]. 中國特殊教育. 2014.5:24-27。 [19]傅王倩、肖非. 試論醫教結合中需要的幾個問題[J]. 中國特殊教育. 2014.4:32-33。 [21]張樹新、杜青等.“醫教結合”的家庭康復對重度腦癱患兒運能的療效初探[J]. 實用醫院臨床. 2014.9(5):23-25。 [22]張玉潔、蔣良華等. 不同社區醫教結合服務模式對腦癱兒童運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 2014.8(12):34-35。 [23]蔣良華、江麗娟等. 社區醫教結合服務模式對學齡期腦癱兒童運能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 2014.8(29):266-26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