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長子、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舉行的國葬儀式上首先發表悼詞,李光耀“度過了充實及豐碩的一生”。在超過40分鐘的發言中,身為長子的李顯龍在追溯父親一生業績時,數度哽咽,眼眶泛紅……閱讀全文 報道稱,職總大廈外,許多手持國旗在此等待;家長們幫孩子穿上雨衣,準備全家人一起送別李光耀。現場聚集的上千名隨著DJ一起演練一會移靈隊伍經過時要的口號:“前進吧,新加坡!”……閱讀全文 李源潮代表習,以中國和中國人民名義,對李光耀先生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新方轉達了習的口信。在新期間,李源潮前往大廈吊唁李光耀并瞻仰遺容,會見了新加坡總統陳慶炎、副總理賢……閱讀全文 李光耀曾經說過,在一個地區,要是有兩個以上大國的競爭,小國就有了合縱連橫的空間。李光耀以奉行平衡外交著稱。首先是借鑒不結盟思想,與美國保持友好關系,但不建立正式盟國關系。其次,采取類似于那樣的中立政策,多交友,少樹敵,盡量在對立雙方不選邊站……閱讀全文 控方一旦證明被告生活闊氣,超過他的收入所能承受的程度,或是擁有同收入不相稱的財產,法庭就可以以此作為被告已賄的佐證。這樣嚴厲的方法使得新加坡內閣中的紛紛落網,并且引以為戒……閱讀全文 人們分析李光耀術,常常歸類為精英主義、功績制度、實用主義、及。但分析家說,以實用主義哲學為價值取舍的方略,卻全在服務于建立一個高效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下,重刑化的司法政策,使輕微越軌的人都有可能遭受鞭刑這樣的重刑……閱讀全文 李光耀從自治起,當過31年內閣總理,近14年“國務資政”和近7年“內閣高級資政”,理論上從來不是新加坡的最高元首。他退休后,繼任人選并非兒子李顯龍,而是伙伴吳作棟,這也讓他理直氣壯地,自己并未“傳子”——李顯龍接替的可是吳作棟,而不是他李光耀……閱讀全文 李光耀在新加坡創立了制度。但一直以來,他對待反對派的手法總令人無法釋懷。膽敢反對他的人,很快就遭到報復。與者不一樣,他不是采用暗殺、等道方式,而是“正大”地使用司法訴訟……閱讀全文 從某些方面講,李光耀的對華政策的確有一定的兩面性。這主要源于他的平衡外交。他認為,中國崛起不可。他認定,海峽兩岸統一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與此同時,人們又注意到,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強,李光耀希望美國能夠繼續出面制衡中國……閱讀全文 李光耀1959年出任總理,1965年帶領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他自言,自32歲起就思考如何讓新加坡成功,任內積極推動經濟和發展,帶領新加坡在30年間成為亞洲最富裕國家之一。 李光耀1990年辭任總理,但留任國務資政,總理一職由吳作棟繼任。2004年李光耀之子李顯龍接任總理,吳作棟出任國務資政,李光耀改任內閣資政。2011年,李光耀退出新加坡內閣,近些年,已經淡出新加坡的舞臺和視野,但仍是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我們對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感激備至,又在懷疑是否需要這種的繁榮;我們社會的穩定與安寧,又懷疑如果沒有強勢的是否也能如此;我們知道必須要做出的抉擇,卻又懷疑這是否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習:李光耀作為中新關系奠基人和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多年來為促進中新關系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李光耀:習的大氣讓我印象深刻,我想,他應該屬于納爾遜·曼德拉級別的人物。[詳細] :李光耀是中國的老朋友,為中新關系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詳細] 李光耀:盡管他()只有5英尺高,卻是人中之杰。[詳細] 李光耀的首次訪華(1976年5月10日至23日),在外交上堪稱“破冰之旅”。所到之處不多,接觸受限,但淡釋了李光耀對華的疑慮,回國后就放寬了旅華,允許60歲以上的人可以訪華旅游觀光。他的用意在于,讓新加坡的華人到中國看看,會更熱愛新加坡。[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