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意義重大。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的開局之年,是4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兩會的議程備受矚目,審議修正案草案、審議監察法草案……其信息量之大、與社會民生聯系之密切、對國家影響之深遠,對參加報道的新聞工作者而言,既是一座令人期待的富礦,又是對工作作風和業務能力的。 最早出現在會場的往往是攝影記者。十三屆全國一次會議開幕、代表團日、政協記者會……為了搶到好一點的機位,拍出更多、更精彩的現場照片、影像,一場9點開始的會議,一些攝影記者凌晨3點就去排隊。裹著“炮筒”扛著梯子是體力付出,策劃選題后期選圖是腦力付出。 人民日總編室攝影部主任李舸27年前開始參加,他不僅記錄著代表委員,也記錄著時代變遷。在李舸看來,這些年,采訪設備、工作方式發生了太多變化。曾經一支筆或一個話筒就能“走天下”,但隨著全時代到來,報道形式變得多種多樣。在的報道現場,即使不是攝影記者,也常有人手持云臺、360度VR等“神器”忙碌著。 更大的變化是記者思考方式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等熱點信息,在代表委員們的掌聲落下之后幾十秒,相關信息就可能發布到各個的新、融平臺上。記者需要記錄的,除了現場的即時信息,還有對當下社會發展的深度考量,解讀出每個數字、每條信息的背后深意。 在眾多的團組會議、提案議案中捕捉相關領域的兩會好聲音,約請合適的代表委員深度解讀話題背后的深層意義,是所有記者的追求。澎湃新聞記者趙實已經是第5年參加,雖然褪去了青澀,增加了從容,但他最大的感觸仍然是時間不夠用:“兩會期間與日常新聞報道最大的不同就是每天都有大量信息,需要了解的東西很多。想為讀者提供傳遞更多的有用信男歡男愛網息,恨不能分身。” 正是基于這樣的追求,對記者來說,為了做好,很多準備工作春節前就已開始。中國教育報記者智的時間表就是如此。今年適逢換屆,有許多新的代表委員,提前了解他們的身份背景、預判可能提出的教育熱點話題等都成了智需要提前做好的案頭工作。 “大眾關心的學前教育、減負等問題,在我們預計的報道范圍內都有涉及。而比如教育立法、‘雙一流’、租購同權等新近熱點深度話題,我們能夠準備的案頭工作就明顯不夠了。”在智看來,兩會信息量巨大,時效性高,使得往往會成為“有缺憾的藝術”,因此更需要平時在專業領域深耕,提高現場高效處理新聞信息的能力。 除了及時將兩會信息傳遞給,向世界傳遞好中國兩會聲音也是兩會記者的重要職責。中國國際環球資訊主播湘怡是有多年經驗的“老人”了。作為面向國際的,湘怡說:“很多涉外工作人員、外國朋友都是通過我們的來了解中國發展的脈搏。”除了進行多語種報道,中國國際還重點圍繞對象國家和地區的熱點,與海外落地調頻臺展開聯合策劃,重點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生態、民生、教育等話題。 記者是時代的守望者、記錄者、觀察者。許多參加兩會的記者表示,不論我們手中抓著的是不是“妙筆”,都應努力以一顆,將細微關照與宏大視野結合起來,將問題意識與社會擔當兼顧并立,傳遞新時代新思想,展現新氣象新作為,與黨和人民同向,與時代同行。 本文由來源于財鼎國際(www.hengpuna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