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在千百年的傳承中幾經演化流轉,注入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因素,最終,“闔家團圓”的指向,成為現今中秋節的主要文化內涵。于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是仲秋之節,在進入秋季的第二個月,以十五月圓為標志,這天正值三秋之中,因此得名“中秋”。 中秋節是由天子夕月、秋社、賞月以及月宮的傳說等多種風俗事項匯合而成的,它起源于先秦,最后定型于唐朝。夕月即古代天子秋分祭祀月亮。夕月、秋社,可視為中秋節的淵源。 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別皎潔晶瑩,從漢代開始,由祭月、禮月逐步形成賞月之風。中秋節普及于漢代,漢代是中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據記載,在漢代時,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 唐代,中秋節成為認定的節日。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并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時期,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這個時期,中秋節已成為的隆重節日,登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時中秋節有了重視家人團圓的趨向。 自明朝起,中秋節的習俗有了比較大的變化,唐宋時期那種賞月的浪漫抒情氛圍、痛飲美酒的狂歡衰退,而貴、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清代,中秋成為與春節、清明、端午并重的四大節之一。 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月1日,中秋節被國務院列為中國國家節假日。在的引導下,中秋節借力文旅融合發展,逐漸又興盛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