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上網打字的我們有沒有想過,鍵盤上的字母和漢語拼音重合是意外的巧合還是命運的必然?說到底這是一個到底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這就需要捋一捋漢語拼音和鍵盤的歷史。 最早的鍵盤,其實就是打字機。打字機這個東西,發明歸屬誰,說法很多,但時間上,都在18、19世紀,地點,不過是幾個歐美國家,比如英美意法等,而這些個地方都用拉丁字母,所以,繞來繞去都是那么20來個字母。 直到1868年,美國人發明了廣受詬病的QWERT鍵盤,英文字母鍵盤就此被扶正成了國際標準,這個時候的鍵盤還只是打字機。 打字機和鍵盤還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對中文來說。打字機屬于所敲即所得,鍵盤則接入了更復雜的編碼系統,所以使用拉丁字母的打字機并不能打出中文來。 當然,國人也有過打造中文打字機的嘗試,當年的富人階級林語堂先生就斥資12萬美元(相當于今天的1千萬人民幣)造了一臺自己發明的打字機,還取得了美國專利,文人朋友們也很是捧場,但最終還是因為造價太高沒能實現量產。 再來看看漢語拼音的時間線。從古至今,國人對漢字進行注音的努力一直都有,拉丁字母也從來不是唯一的選擇。比如唐代有過用漢字本身標拼音的嘗試(這種方式叫直音),少數民族也曾用阿拉伯文字標注漢語讀音。 時間線拉到近代,熱愛文字的新文化運動參與者們,給漢語拼音提了各種方案,但和過去一樣,沒有支持,也只能是在小范圍用用。這個時候,除了用拉丁字母,還采用過類似日文假名和速記符號兩種方式來注音。 今天的漢語注音能統一起來,采用拉丁字母,和古時候一樣,也逃脫不掉自上而下的強力推廣。這個進程始于1955年開始的文字。 當年的《漢語拼音方案(初稿)》在征集人士腦洞的基礎上,整合出了6種方案,4種筆畫式的,2種字母式(分別是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的,想來筆畫式的也是經過了嘔心瀝血的設計,但是當時的中國文字委員會主任吳玉章還是在匯報時說: 那么最終推行的拼音和鍵盤字母(不是打字機)到底有沒有雞和蛋的關系呢?沒有實錘,從中國計算機的發展史來看,也很是膠著,因為中國第一臺計算機雖然誕生在1958年,但從1956年開始,中國代表團就赴蘇聯考察計算機技術了,這正好與現代漢語拼音制定的時間重合。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選擇注音方案的時候,肯定考慮了拉丁字母在國際上的通用度,之后完美適用電腦鍵盤也就是的事了。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