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打贏藍天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該計劃提出了6方面任務措施及各牽頭部門,并明確了量化指標和完成時限。《三年行動計劃》的出臺,既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是大勢所趨,更是對石油石化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鞭策,該計劃的出臺必將對能源轉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和生態產生深遠影響。 《三年行動計劃》明確要求,抓好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力爭到2020年,天然氣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0%。新增天然氣優先用于城鎮居民和大氣污染嚴重地區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重點支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實現“增氣減煤”。 近年來,國內天然氣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勢頭,但由于先天資源稟賦不足、開發成本等原因,我國天然氣產量無法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今年上半年,我國天然氣產量達79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3億立方米,即便如此,國產氣產量供應還是難以跑贏市場需求步伐,連續多年出現的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緩解。 因此,供應增加量需要進口管道氣和LNG補充。今年上半年,管道天然氣進口增速,僅中國石油就進口中亞管道氣達到237億立方米。同時,進口LNG也成為了我國最主要的增長性資源。但隨著“煤改氣”工作的推進,新增用戶基數過大,今年下半年乃至更長的時期,天然氣保供形勢依然嚴峻。 對于像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這樣的“國家隊”來說,首先要利用一切措施來增加國內天然氣的產量,同時還需要建設儲氣庫來滿足調峰需要,實現“西氣東輸”“南氣北送”。其次要采取多種措施進口國外氣,來滿足國內對清潔能源的需求。這不僅是國企應該承擔的責任,也是其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 《三年行動計劃》明確要求,2019年1月1日起,全國全面供應符合國Ⅵ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停止銷售低于國Ⅵ標準的汽柴油,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軌”,取消普通柴油標準,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等提前實施。 對于這一要求,又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的責任。這些“國家隊”下屬的新建煉化企業在規劃設計伊始,就充分考慮到了產品升級問題。老牌煉化企業也在利用每年的大檢修時機,不斷投入巨資進行產品升級和技術,以滿足日益嚴格的環保。 但對于民企煉廠和地煉企業來說,不間斷的產品質量升級,加大了這些企業的資金投入。尤其是部分地煉企業,資金并不充裕,加工規模和能力較小,效益也難以和國企匹敵,不斷進行產品質量升級,使得有些企業捉襟見肘。產品升級,沒錢;產品不升級,質量不符合要求,就難以出廠銷售,何談效益。質量升級壓力,猶如高懸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重壓之下,關門停業甚至倒閉的可能性將一直存在。 《三年行動計劃》的出臺,進一步加大了執度。在鐵腕治污的大背景下,在線監測等技術的充分運用,石油石化企業面臨著更多的環保壓力。無論是上游的勘探開發,還是中游的煉化生產,以及下游的油品銷售,同樣“壓力山大”。在面臨壓力的同時,也意味著將承擔更多的環保責任,這就要求能源行業全產業鏈都要按照HSE的要求,牢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做好工作,做到氣不,油不落地,聲不擾民。 這一決定的出臺,使得本就突飛猛進的水電、核電、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如虎添翼。從長遠看,新能源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煤、姓名緣分測試小游戲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短期內雖然不能完全取代,但是傳統意義上的石油行業的地位正在挑戰。 中國由于先天地質條件的原因,資源品質總體不高、劣質化趨勢明顯,再加上技術原因,有相當一部分儲量無法開采或者成本過高達不到經濟開采,導致儲量無法。如果不從技術層面進行大幅度的創新,沒有新的儲量被發現,沒有技術創新降低開采、生產、加工成本,則石油行業將會在能源競爭中危機四伏。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近期來看,還是從長遠來看,可持續發展的是大勢所趨。《三年行動計劃》的出臺,更是對石油石化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鞭策,也是現實給出的唯一選擇和終極答案,必將對能源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清潔化利用水平偏低,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我國煤炭消費量大、集中使用率低,重點區域煤炭消費強度高。目前,“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地區散煤消費約6000萬噸,1噸散煤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是1噸電煤的10~15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地區單位國土面積煤炭消費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6倍。因此,《三年行動計劃》將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系作為重要舉措,發展非化石能源與清潔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并舉,著力補齊資源約束、質量效益不高、基礎設施薄弱等短板。主要措施包括: 二是重點區域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到2020年,全國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到58%以下。、天津、、山東、河南五省(市)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下降10%,長三角地區下降5%,汾渭平原實現負增長。推進煤炭集中使用、清潔利用,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提高電力用煤比例,2020年全國電力用煤占煤炭消費比重達到55%以上。 我國交通運輸結構不合理。2017年,全國公貨運占76.8%,鐵貨運僅占7.7%。特別是主要港口集裝箱海鐵聯運比例僅約2%,遠低于世界平均20%的水平。根據大氣細顆粒物源解析結果,機動車特別是柴油車已經成為許多大中城市的首要污染源。因此,調整貨物運輸結構,增加鐵貨運量,減少柴油貨車使用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鐵貨運量比2017年增長30%,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增長40%、長三角地區增長10%、汾渭平原增長25%。 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國運輸結構調整工作正在積極穩步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天津港等環渤海港口煤炭集疏港運輸實現“公轉鐵”。2017年10月1日零時起,環渤海港口煤炭運輸全部改由鐵集疏港。據觀測,經由延慶的運煤貨車日均減少3500~4000輛,同比減少50%,每年可降低沿線微克/立方米。二是全國鐵貨運占比扭轉多年連續下滑的趨勢。2017年,全國鐵貨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的比例由2016年的7.6%提升到2017年的7.7%,提升0.1個百分點,扭轉了2005年以來鐵貨運占比連年下滑的趨勢。三是相關部門和地方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天津、、山東等地開始積極推進大貨物運輸“公轉鐵”。 通過近年來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的經驗,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主要需要三方面的條件,一是加強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二是在同一個區域內統一預警標準、開展應急聯動,三是夯實應急減排措施。下一步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要緊緊圍繞以上三個方面持續強化。 在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方面,繼續強化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能力建設,實現7~10天預報,省級預報中心實現以城市為單位的7天預報,開展空氣質量中長期趨勢預測,更好滿足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需求。 在統一預警分級標準方面,在推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要繼續完善預警分級標準體系,區分不同區域不同季節應急響應標準,同一區域內要統一預警分級標準。當預測到某區域將出現大范圍重污染天氣時,統一發布預警信息,各相關城市按級別啟動應急響應措施,實施區域應急聯動。 在夯實減排措施方面,要繼續指導重點區域不斷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提高應急措施減排比例,、橙色、紅色級別減排比例原則上分別不低于10%、20%、30%。細化應急減排措施,落實到企業各工藝環節,實施“一廠一策”清單化管理。在及以上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對鋼鐵、建材、焦化、有色、化工、礦山等涉及大物料運輸的重點用車企業,實施應急運輸響應,確保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
|